日期:2025-09-18
从832平台到乡村e镇,政府与国企正通过数字基建、品牌打造与供应链重构,为乡村特产搭建一条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政府与国企正通过构建综合性产业扶持平台,为当地特产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支撑。这些平台深度融合政策资源与市场机制,旨在破解农产品“产得好却卖不好”的困境。
政府与国企推动的特产扶持平台,核心是构建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互利共赢” 的协同机制。
这些平台通常由国企或政府背景的公司运营,既保证政策执行力,又引入市场灵活性。它们通过整合分散的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打通产销壁垒,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832平台”是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指导下,由中国供销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的国家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其特点包括:
全覆盖:汇聚全国832个脱贫县的农产品
零佣金:不向供应商收取平台佣金和营销费用
全链条服务:提供从销售到售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截至2025年3月,该平台已实现累计成交额509.7亿元,入驻供应商3.17万家,在售商品37.31万款,注册采购单位68.33万个。
福建与宁夏的协作模式创造了 “前店后仓+批零兼营” 的成功经验。其特点包括:
双地联动:在东部城市设立特产馆(前店),在西部产地建立仓储(后仓)
多种运营模式:包括政府采购、军民融合、美食体验等创新方式
标准化支持:提供产品设计、包装、营销、物流等标准化服务
马尾与原州两区累计投入200余万元支持六盘山特产馆总馆及各分馆建设,已在福建开设16家分馆,组织宁夏38家企业、300多种农特产品入馆。
山西省小店区打造的“乡村e镇”,构建了 “产业+电商+配套” 的电商生态体系。其特征包括:
硬件支撑:建设展示展销中心、大数据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共享直播间
品牌打造:注册“狄乡晋味”区域公共品牌,开发系列特色产品
产业融合:将非遗文化、农产品销售和休闲观光相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专业的产品设计、包装以及系统化的销售指导,帮助传统本土企业向互联网升级转型。
“832平台”与地方政府联合探索出 “平台+政府+龙头企业” 的产业帮扶模式。其核心是:
品牌打造:成功孵化出“福米”“福油”“福蛋”“福肠”等一系列福字号特色产品
产业链整合:要求龙头企业优先从脱贫农户收购原料,并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生产
利益联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平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质量管控,具体措施包括:
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如小店区打造“狄乡晋味”区域公共品牌
标准化生产:要求进驻企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工、管理
质量追溯:建立农特产品源头可追溯体系,每批产品必须有正规检测报告
快速检测:设立食品快速检测站进行长期及不定期检测
针对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瓶颈,各平台推出了创新解决方案:
产销地仓模式:“832平台”在全国19个省份打造了31个产(销)地仓,与京东、顺丰、德邦等快递物流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整体降低供应商物流成本近20%
物流补贴政策:红寺堡区对农特产品快递费用给予补贴,按照各快递公司运费标准,黄花菜、枸杞按每5元不超过1.2元补贴;葡萄酒、牛羊肉按每5元不超过2元补贴
冷链物流建设:青岛盛客隆集团依托10000吨储存冷库及食品加工车间,支持定西市农产品冷链需求
平台经济时代,数字营销成为特产推广的重要方式:
直播电商赋能:陕核传媒联合留坝县政府举办电商直播活动,6小时创下近35万元销售额
多元渠道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走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营两条路子
创新营销活动:借助节会、展销等活动推广特产,如青岛啤酒节期间设立定西农特产品展位
各类平台都建立了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
就业吸纳:要求入驻企业优先雇佣当地农民,如六盘山特产馆要求建档立卡户员工人数占企业总员工数的20%以上
多元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收入、订单式收购、收益分红等方式帮助农民增收
技能培训:提供标准化培训,提升农户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意识
如湖北省秭归县橙秭果业合作社通过“832平台”带动合作社农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平台建设不仅改变了传统农特产品的销售模式,更通过品牌打造、标准制定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特产扶持平台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进一步打通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端的全链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政府与国企共建的特产扶持平台,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致富果”,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捧上“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