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寒冬下B2B企业怎么活?

(网经社讯)每天创业圈都在传递一种偏悲观声音:创业维艰,资本寒冬,还让不让人活了?如何理性客观来看这个事,这是今天我试图跟大家探讨的问题。我首先想说的是,大可不必紧张,寒冬其实是一种常态,但是春天也一定会来,就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一样。 资本寒冬是真的吗? 亿欧:资本寒冬下的融资数字有几个数字:2017年上半年募资额1342亿美金,2018年上半年跌到了341亿美金,缩水75%,也就是说同比只有1/4的资金流向投资市场。LP可能抱谨慎的态度或者也迫于资金压力,策略就会缩紧。7月底科技公司有33个IPO,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这个市场欣欣向荣吗?恰恰相反,大家都觉得必须要赶上末班车,如果再不上车可能这辈子就没机会IPO了。这里大多是鼎鼎有名的公司,但首先普遍是流血上市,亏损甚至是巨亏的情况下上市;其次,一二级倒挂严重,二级市场的市值低于进入之前一级市场的估值;第三,上市破发,图中60%以上是上市首日破发的一个状态,有的在上市不久市值就缩水五六成。图中这两个数字是两端:一端是输入端,募来的钱流入;一端是输出端,退出的钱流出。这个现象反映出一些事实,如果企业一片向好,三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不会着急上市,反之大家会觉得这三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IPO了,甚至包括小米这样的公司都会有这样的担忧和顾虑,因为毕竟要为前任投资人负责。由此可见,寒冬确实存在,但首先寒冬是资本的寒冬。作为创投市场的另一侧“创”,“投”有寒冬,创业一定受间接的影响,这个毋庸置疑。但在我看来,是挑战,也是机会,这取决于我们看待这个事情的方法,也取决于我们所在做的事情的状况。在资本比较热捧的时候容易产生泡沫,投资也变得盲目,这时会产生大量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于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投资变得理性,泡沫被打压,劣币或次良币被“挤出”。如果你是劣币,你很危险;如果你自认是良币,那么完全无需紧张,只需握在手里。 寒冬期To B创业企业观察 亿欧:寒冬下的2B创业观察通过我从事to B创投工作过程的观察,To B企业相对To C有如下几点特性:第一点,to B相对to C来说更容易实现盈利。因为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To C是靠烧钱产生的,所以它的窟窿很难补得上,比如京东这样的大块头,人均获客成本很高,京东现在更多是考虑如何通过线下的经济去反哺线上,让获客成本进一步的摊薄,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才有机会盈利。第二点,to B更容易制定Plan B。什么叫Plan B?在融资这件事上Pl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