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28
美团的崛起,本质是抓住了“本地生活服务”的超级入口。从外卖(市占率超70%)到到店(团购、酒旅),再到即时零售(美团闪购覆盖80%城市),美团构建了“高频带低频”的服务闭环:用户点外卖时可能被推荐到店套餐,买生鲜时可能触发酒店预订,高频消费不断强化用户对美团APP的依赖。2024年数据显示,美团用户年均打开次数达127次,是淘宝的2.3倍。
对淘宝而言,这种“高频服务垄断”构成了致命威胁:用户的时间与消费预算被美团“虹吸”,淘宝虽拥有10亿电商用户,却难以将流量转化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实际消费。更关键的是,美团的“即时零售”正在侵蚀淘宝的“次日达”基本盘——当用户能在美团闪购30分钟买到纸巾、药品甚至小家电时,淘宝的“包邮次日达”优势被大幅削弱。
淘宝的反击逻辑:必须撕开本地生活的口子,将电商流量转化为服务流量,同时用本地高频服务反哺电商主站的用户粘性。而饿了么(外卖)、高德(地图+服务导航)正是其最锋利的两把“生态手术刀”。
淘宝对美团的进攻,并非简单的流量复制,而是通过“饿了么打先锋、高德做连接、淘宝做转化”的协同战术,逐步瓦解美团的服务闭环。
饿了么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老部队”,率先发起进攻。其策略是“差异化突围”——避开美团外卖的“全品类覆盖”,聚焦“品质化+电商联动”:
品类升级:推出“饿了么精品超市”,主打进口零食、有机生鲜等美团外卖弱势品类,依托淘宝供应链实现“1小时达”;
流量互通:淘宝88VIP用户可直接领取饿了么超级会员,2023年双11期间,88VIP带动饿了么新客增长40%,订单量同比提升65%;
配送提效:接入菜鸟“蓝骑士”资源,部分区域配送时长从35分钟压缩至28分钟,缩小与美团差距。
这一阶段,饿了么虽未动摇美团外卖的绝对份额(仍差25个百分点),但成功在“品质外卖”赛道撕开缺口,用户认知从“便宜”转向“更快、更精选”。
高德的入场,标志着淘宝从“抢订单”转向“抢入口”。作为国内最大的地图导航APP(日活超1.2亿),高德天然具备“服务发现”的场景优势:用户查路线时,可能顺便找餐厅;导航去商场时,可能被推荐附近优惠。
高德的具体动作包括:
“生活服务”频道升级:将“美食、酒店、打车、买药”等本地服务前置,用户搜索“火锅”时,直接显示附近门店评分、人均消费及淘宝/饿了么的优惠套餐;
“顺路经济”挖掘:基于导航路线推荐“顺路自提”“下班带份菜”,将出行需求与服务消费绑定。测试显示,该功能使高德用户的服务点击转化率提升3倍;
与淘宝数据互通:用户在淘宝浏览过的商品(如露营装备),高德会在导航至公园时推送“附近租赁服务”,形成“兴趣-场景-消费”的闭环。
此阶段,高德成功将“地图工具”转化为“服务入口”,2024年Q2数据显示,通过高德跳转的本地生活订单占比已达美团总订单的18%,用户决策链路被大幅缩短。
当饿了么守住外卖、高德卡住入口,淘宝终于露出“终极杀招”——将本地生活服务深度嵌入电商主站,打造“消费-服务-复购”的超级循环:
“小时达”频道扩容:淘宝首页新增一级入口“小时达”,整合饿了么外卖、淘鲜达生鲜、天猫超市即时零售,覆盖餐饮、日用品、医药等10大品类,30分钟达覆盖城市从200个扩展至500个;
“服务权益”绑定电商:用户在淘宝购买大家电,可免费获赠“高德导航到店安装”服务;购买美妆产品,赠送“饿了么鲜花配送”权益。这种“实物+服务”的组合拳,使淘宝大件商品复购率提升22%;
“本地生活会员”体系成型:淘宝推出“生活+”会员,整合饿了么免配送费、高德打车折扣、到店消费返现等权益,目标是将电商会员转化为本地生活的高粘性用户。
至此,淘宝完成了“入口(高德)-履约(饿了么)-转化(淘宝)”的全链路布局,对美团的进攻从“战术骚扰”升级为“生态压制”。
淘宝的目标远不止于“抢美团的地盘”,而是要重新定义本地生活的底层逻辑:
“即时零售+电商”的深度融合
2025年,淘宝计划将“小时达”升级为“万物即时达”,依托菜鸟“全国24小时达”网络,将手机、家电等大件的即时配送覆盖至90%城市。这意味着用户无需在美团闪购和淘宝间切换,所有需求都能在淘宝完成——从买零食到买空调,30分钟到3小时达全覆盖。
“服务标准化”输出,赋能中小商家
美团的优势在于对本地商家的深度掌控,而淘宝的策略是通过技术输出“去平台化”:向夫妻店、社区店开放高德的“附近流量”、饿了么的“智能接单系统”,以及淘宝的“数字化经营工具”。例如,杭州某社区水果店接入淘宝系统后,线上订单占比从5%提升至30%,获客成本下降60%。这种“赋能而非收割”的模式,可能吸引大量被美团高佣金挤压的中小商家倒戈。
“内容化”争夺年轻用户
针对Z世代“边看边买”的习惯,淘宝将加强“生活服务内容化”:在高德导航时推送“沿途网红店探店视频”,在饿了么下单时关联“美食制作教程”,在淘宝主站增加“本地生活直播”。目标是让用户不仅“消费服务”,更“享受服务的内容价值”,从而形成情感粘性。
淘宝发起这场战役的核心目的,是争夺用户的“时间主权”与本地生活的“生态话语权”:
时间战场:美团用户日均使用时长42分钟,而淘宝仅28分钟。通过本地生活服务的高频互动,淘宝要将用户时长拉平甚至反超,因为“用户在哪,商业价值就在哪”;
生态话语权:本地生活是连接“人、货、场”的终极场景。控制这一场景,淘宝就能将电商流量、支付数据、物流能力转化为对整个消费生态的主导权,避免沦为“商品展示窗口”;
未来壁垒:即时零售、服务电商是零售的下一个十年战场。淘宝提前布局,是为在“万物到家”的时代占据基础设施级优势。
淘宝借饿了么、高德围攻美团,表面是本地生活的份额之争,本质是“电商生态”与“服务生态”的碰撞。美团的壁垒在于“服务的深度”,淘宝的优势在于“生态的广度”。这场战争的结局,可能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共同推动本地生活从“单一服务”向“电商+服务”的超级生态进化。对用户而言,最大的受益者或许是——未来打开任何一个APP,都能无缝满足“买东西、吃外卖、订酒店”的所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