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互联网如何助力中国制造打赢翻身仗?

强大而温和,宽容而自持,国人引以为傲的土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站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引人注目,亦遭人忌惮。 截至2017年,我国的出口占全球总份额达到13%,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渗透至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以欧美发达国家为最。尽管如此,美帝国主义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由制约,中国的选择是今年11月5日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展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性,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的标志性平台。 这种拥抱开放的态度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的无惧挑战,还是引狼入室后,倒逼我们与狼共舞,甚至蜕变成为万兽之王?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制造业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不可忽视“中国制造”的定位依然在“制造”阶段,从欧盟一些国家通过注册“Not Made in China”(非中国制造)来对比彰显自己高品质的举动就可看出,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大国,但并非品牌强国。 前有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后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想要升级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唯有先向内看,提升技术降低成本,再借力向外,利用平台的市场竞争及品牌定位,整体打造品牌形象。这其中很多有预见性的企业已经看到并为之不断努力,但不成气候,只有插上“产业互联网”的翅膀才可一飞冲天。 内功修炼:数据驱动技术,需求催动市场的工业互联网 传统的中国制造有两大惯性,一个是出口加工,加工型出口至今仍占出口额的35%以上,依赖国际巨头的订单赚取微薄利润,反过来进口的成品国人却趋之若鹜,富士康代工苹果手机就是最典型案例,而此类企业比比皆是,中美企业的毛利差异以十倍计。另一个是复制,技术复制,产品复制,甚至冒名,抄得到形,抄不到神,最终换来的就是“质低价廉“的名声。 如今的中国制造改革也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工”字头腾讯支持的树根互联,一派是“新”字头阿里推行的“新制造”。 树根互联副总裁崔斌表示,工业领域博大精深,复杂的问题一定要由工业人来妥善处理,所以工业互联网一定要姓“工”。 据业内人士解释,首先,工业由无数的机器、设备、机组和工作站等组成,还涉及制造工艺等因素,这些机器设备的数据采集就是个大问题,数据采集的接口规范又不统一,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是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基础问题。这对BAT企业来说是个挑战。 “以前制造业靠电,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马云描述未来的新制造: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云计算作为生产资料、物联网作为生产关系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