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律服务网店化

其以法律从业者为服务对象,专注于打造一家与众不同的法学院,以“技术驱动法律”的理念,帮助律师提高职业能力,如可视化、大数据等技能已被诸多律师运用到实务当中。迄今已有6000多位律师走进iCourt法学院,其公开课已覆盖数万名法律人。

  安盾网同样关注知识产权,但其以“打击侵权假冒产品”为关键点进行切入,在全国建立律师及调查员网络,同时建立面向公众的有奖举报平台以扩大信息来源。根据官网显示,其客户已包含华为、海尔、腾讯、小米等知名公司。

  牛法网定位高端,致力于打造高端法务平台,是少有的小时咨询费率可达数千元的服务机构。入驻律师及法务大多拥有出色的教育及工作背景。

  以上诸多机构风格迥异,但共性在于,均选择了某一个切入点进行单点突破。或是选择某一领域深耕,或是在定位上实现差异化运营。在此并不讨论哪几种模式优劣及运营效果,从摆脱雷同服务模式的角度看,他们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法律+互联网”,绝不是法律服务网店

  红极一时的绿狗网曾以电商模式主打各类法律服务,后试图将服务“产品化”,推出“还钱吧”“离婚快”等法律产品,而今却围绕公司注册、财税社保等打造了许多法律周边服务产品,量大却技术含量不高。狭义的法律服务已偏居一隅。

  这种转型应给其他机构带来一定启示。法律服务的简单电商模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即使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也已无助于推动改变。

  雷同模式喷涌而出,就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烟火,耀眼,但会转瞬即逝。

  转变思路:由服务大众到服务律师

  在本文提及的79家机构中,极少有其他机构专注于服务律师,均是面向公众提供法律服务。而律师恰恰是各种模式背后,法律服务的最终提供者。

  上文所述的几项技术中,工作流程与项目管理就是为法律工作者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然而,笔者目前接触的诸多律所都没有一套客户或案件管理系统,许多重复性工作依然大量依靠人力完成;而已购买系统的律所,也逐渐把系统视作一种负担。

  一方面是渴望工具,另一方面感觉被工具绑架,这一矛盾如何处理值得业内人深挖。当然,这一市场上新的产品也已呼之欲出。

  面对工具,我们还存在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已有一定可直接用于律师工作的技术工具,但大量律师不会使用;二是市场上本就缺乏针对律师的技术提供者,无法满足律师的需求。围绕这两点都可以做出大量的产品。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