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短暂的野蛮增长 中国团购进入理性的淘汰时代

近1折的优惠服务很容易地攫取了这部分网民的心。

  “非理性”混战背后的理性思考

  可以说,团购从一出生便吸引了众人眼球,从“最火爆的创新模式”到“团购乱象”,团购的一切都备受关注。另一方面,创业者趋之若鹜使得团购网站的爆发式增长,“千团大战”一触即发,看似没有鲜血和杀戮的战争结局却更为惨痛。

  显然,混战中的优胜劣汰并非“合理化”,众团面对的是与商家更少的分成,给用户更低的折扣,有风投支持的团购企业宁愿“搭钱”去做团购,硬着头皮为自己“打广告”,归根结底,这同样是财力的竞争。而在小A心中,竞争矛盾的核心却并不在于分成减少、毛利低,而在于“口碑”,“形不成差异化服务最为可悲,当类似的低价团购越来越多,商家‘看不清’团购所带来利益的时候,就会选择抛弃你”。

  然而,压力并非仅仅来自于混战,更来自于团购本身,“早期与商家谈合作非常容易,几乎所有的店家都很欢迎我们,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事情开始变的困难起来”,小A至今忘不了店主眼中的犹豫和怀疑,客观的说,我们清楚团购的那些优点,然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很多商家和消费者。

  成千上万的参团人数让商家惊喜、兴奋,当他们在感叹团购的强大力量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一足疗店张老板告诉笔者,自家的“按摩套餐”一下子成交了1000份,“那种感觉太神奇了,我们敞开了大门来迎接我们的团客们,然而半年后,我发现我们仍旧在服务,并且只是在服务这些团购用户,因为价格差,老顾客不来了,团购顾客蜂拥而至,店员苦不堪言。”

  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团来的顾客消费能力有限,当价格回升到正常水平时,顾客的感受产生落差,这也导致了久而久之,当团购网站因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一定量的忠实用户的时候,个别商家却不能如愿的长期获得新的顾客,而只能享受一定时间段的促销成果。最终,严重的收支不平衡和客户增长停滞让足疗店险些倒闭,张老板发誓再也不沾团购的边。

  而这个故事并不是对团购模式的否定,只是告诉我们并非所有商家都适合参加团购,小A称:“服能大的商家更适合团购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说,低价并不是取胜的唯一手段,商家除了通过团购扩大知名度外,个别团购网站的评价机制可以使其了解更多自身的产品服务缺陷,不断的加以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