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网购当心“幽灵商品”

  “无货仅供欣赏”“厂家直销各种鞋包服装,店主微信号是……”“秒杀一切市场原版货,更多细节请加微博、QQ查看”。

  相信不少网民都曾看到这样的诱惑信息,于是,打开电商网站,商品链接中没有任何信息,甚至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只展示一组广告语或图片,并留下店主社交平台的联系方式供消费者联系购物……这一切看似合理、便捷,实际上却暗藏猫腻。记者走访了解到,这些商品并非因交易而发布,它们的“特殊使命”是将正规电商网站当成广告“展示橱窗”,通过在商品图片或店铺介绍上公布QQ号、微信号、微博号,将售假、欺诈行为引导到其他途径进行,逃避监管。

  太原市民徐女士是一位网购达人,她告诉记者,这种商品广告确实很有隐蔽性,容易诱导消费者。她曾在网上搜索一款女包,结果弹出的页面仅有图片展示,不能下单,想要购物需要加店主的微信,通过微信社交平台才能进行。“这样做不就脱离开第三方平台的监管了吗?万一发生纠纷谁来负责?”尽管包包很合心意,价位也适中,徐女士再三考虑之后还是放弃了购买。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在正规电商网站上看货,然后通过常用的其他社交软件进行议价和交易,似乎合情合理,究竟有哪些猫腻呢?记者就此与淘宝网取得联系,淘宝打假特战队成员陈凡告诉记者,在业界,这些商品被称为“幽灵商品”,也叫“广告商品”,原因正是它并不以交易为目的,而仅仅借用正规电商网站打个广告,吸引买家脱离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到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交易。

  “在社交平台售假,成本和风险会更低。”陈凡表示,由于现在正规电商网站持续高压打假,售假者开始逃离网站,转战微信等社交平台。“因为能与买家直接交易,而不是在公开的网站上卖东西,也更无需担心有人会发现并举报。”陈凡说,以淘宝为例,由于“幽灵商品”交易没有使用聊天软件、支付宝平台等官方认可的交易通路,导致淘宝无法对交易环节进行监管,也就很难充分制约和处罚卖家。同时,由于社交平台的半封闭性,更加大了监管部门追踪非法商品交易的难度。仅5月22日这一天,寄生在淘宝网的“幽灵商品”就超过4730万,其中96%都出现在实物类目,即通过实物类目的窗口导流到其他平台,后续引发大量劣质、作弊、假货、欺诈问题。

  陈凡介绍,此前曾发生过不少买家被骗的案例,曾有消费者通过“幽灵商品”广告加了卖家微信,结果花了数千元买回的“名贵宠物狗”只是一只普通狗;也有买家通过微信联系到卖家,想要买一条259元的裙子,但直接线下付款后,一直没有收到货;还有买家通过淘宝网找到一家翡翠老字号,被诱导到微信上交易,花了9.5万元买了块翡翠后发现商品有问题,但卖家一直不配合处理。

  “我们通过结构化建模、算法优化等方式对这些商品进行处理。大部分商家在收到我们的警告后会自行删除或下架,对于警告无效的商家,给予下架扣分、删除商品,直至搜索屏蔽、下架店铺内所有商品等处罚。”陈凡表示,去年11月到今年5月,淘宝采取专项行动已累计对207万余“幽灵商品”做出处罚。

  对此,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侯晓斌表示,除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外,电商平台间也应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售假,联手反欺诈、反假货,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作为单独的个体,任何一家电商平台都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解决假货这一世界性难题。电商平台之间亟待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分工合作,不给违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侯晓斌说。(来源:《山西日报》;文/张婷)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