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妙”用互联网

       近期,浙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集中发力。9月底,该行将“人脸生物特征识别+后台人工审核”相结合的双重验证模式引入直销银行手机客户端注册环节,结合互联网高科技的风控创新让人眼前一亮。10月初,浙商银行又一口气推出三种方案助力P2P平台资金存管,成为少数可以接受多种P2P资金存管业务的银行之一。

  身处互联网金融2.0风口,面对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大行的“双面夹击”,体量相对较小的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实现差异化定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化道路?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

  第一财经日报:浙商银行一系列探索和创新的背后是否蕴含着比较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打法?

  刘晓春:在互联网时代,浙商银行还是要发挥做金融的核心优势,积极融入互联网的技术和精神,重构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为全社会经济活动提 供丰富、安全、方便的金融服务。总结浙商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真空妙有。我们把互联网比作“空”,把金融比作“有”。这“空”并不 是没有或不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以造房子为例,房子要作为房子之用,必须有不同的空间派不同的用处,如卧室、厨房、客厅等;但要形成这形形色色的 “空”,就必须要有墙、屋顶、家具等“有”。若没有这些“有”,那“空”就什么也不是了。“有”设计得妙不妙、造得好不好,决定了“空”的使用质量。设计 得妙、造得好,可能是高楼大厦、乡村别墅;搞得不好,或许就是棚户区、烂尾楼。因此,必须是“妙有”,才能成就“真空”之用。

  浙商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妙”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空”的可塑性重构银行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不仅要加强技术投入,也要加强各类专业人才投入。浙商银行不应该只偏向于某一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而是要做能为整个经济体系服务的互联网金融。

  借鉴而非照抄互联网企业思维

  日报:在风控、成本、创新三个做金融的核心要素中,创新一直是传统银行的弱项。请问这是为什么?

  刘晓春:其实银行的服务一直在创新,创新能力也不弱,只是与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是,银行的创新始终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脱离金融本质,所以银行的创新没有互联网公司颠覆性大。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