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实体小店也能发生“哥白尼式革命”
                                    
                                
                                
                                | 
                                                
                                                
 
 以自提柜为例,在知乎被浏览了1200多万次的问题《为什么丰巢亏损这么严重,并且已经连亏5年,大家还是不能接受丰巢收费?》下,最高票的答案获得了4.5万赞,作者在开篇说“我讨厌它、不能接受它,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个“欺软怕硬、好人吃亏”的设计。” 
 
 至于连丢件问题都无法解决的自提点和代收点,就更让人无力吐槽。 
 
 但是与此同时,有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有聪明的用户开始尝试用点外卖的思路完成零售消费,手机下单,“外卖员”采购,点对点送达,整个过程甚至可能只需要不到半小时——这对电商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操作揭示了零售消费一直以来的一个迷思——这些东西我家500外的超市就有,你为什么要从1000公里外的仓库去调货? 
 
 于是这催生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是从“最后一公里”开始解决问题,把终点变成起点。这一思路的雏形就是外卖,但是很显然用户和商家不谋而合,已经将玩法大幅“泛化”,从米面粮油,到医药日化,甚至到数码产品,点开外卖平台,下单后就以分钟为单位开始计时。 
 
 当货物送到手的时候,同样在电商平台下单的用户此时可能还在等待卖价发货。 
 
 在品质有保障的前提下,谁能拒绝“立等可取”的诱惑呢。 
 
 当然这一玩法的想象空间并不真正局限于1公里,它可以是3公里甚至5公里。 
 
 行业给这一玩法起了个新名字——即时零售。 
 
 但是问题来了,它的需求能支撑起多大的市场?它和电商是个什么关系?对线下门店又意味着什么呢? 
 
 从需求出发的增量市场
 
 增量市场这四个字对电商来说诱惑是巨大的,因为过去几年可被挖掘的市场几乎已经被蚕食殆尽。 
 
 但是换个角度,消费者的很多需求却一直没能被很好地满足,这可能因为过去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驱动,使得用户需求并没有真正被当做一个出发点,因为企业们看得是——风口。 
 
 而即时零售相反,它是从需求中诞生的。 
 
 比如应急需求。 
 
 或许你从没注意到,应急需求这种听上去很遥远的东西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比如菜都备好了才发现酱油用完了,家里来了客人发现没有酒,突然发热没有退烧药,唯一的手机充电器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