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之父”阿里巴巴大砍中台,中台还有未来吗?

中台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最早是由阿里巴巴在2015年提出的一种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的战略,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共享的、标准化的、可复用的平台,来支撑上层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中台战略在阿里内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发了其他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广泛关注和模仿。

 

然而,就在中台战略风光无限的时候,阿里却开始了拆中台的行动。早在2020年底,阿里CEO张勇就在内网发表了一篇文章,直言对目前阿里中台不满,认为中台过于臃肿和僵化,阻碍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颠覆性创新。他要求把中台变薄,变得敏捷和快速,释放出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去做前台的个性化改造。到了2023年3月28日,阿里进行了组织架构大调整,给中台宣告了死刑,后续中台相关的人员会逐渐进入各业务线当中。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台还有未来吗?

 

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阿里拆中台的原因和意义;二是中台战略本身的优劣和适用场景。

 

 

中台的本质

 

中台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化和标准化的思想,它通过把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技术细节封装在中台内部,对外提供简单易用的服务接口,降低了业务单元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协作效率。这种思想在解决企业内部多业务线协同问题时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阿里当时的发展阶段。

 但是,中台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缺陷。一方面,中台的服务化和标准化会导致中台过于抽象和通用,失去了针对具体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和个性化。这在面对快速变化和多样化的市场环境时,会让中台显得僵化和滞后,无法及时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中台的服务化和标准化也会导致中台过于臃肿和复杂,增加了中台的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这在面对颠覆性创新和跨界融合时,会让中台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阻碍了创新的速度和深度。

 

阿里拆中台的原因和意义

 

 我们不能否认,中台战略在过去五年给阿里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它解决了随着阿里业务线拓展和组织不断膨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树状结构而导致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问题。它通过抽象出通用的技术、产品、数据、安全等服务能力,并以标准化的接口对外输出,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高效协作和协同创新。它也孵化出了多个现象级产品,如盒马鲜生、淘宝特价版等。

 

但是,在互联网行业,没有永恒不变的成功法则。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阿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阿里遭遇了来自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兴竞争对手的强劲冲击,这些对手往往有着更灵活快速的创新能力和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阿里也寻求在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开辟第二曲线,实现颠覆性创新和跨界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中台战略已经不能满足阿里的发展需求,甚至成为了阿里创新的瓶颈。

 阿里拆中台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台战略的价值,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中台战略进行了调整和优化。阿里拆中台的意义在于把原来庞大而僵化的共享中台事业部打散下沉到各个业务单元,形成一个个独立而灵活的业务域中台。这样既保留了中台提供通用能力和协同效率的优势,又增加了中台针对具体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同时,也把原来臃肿而复杂的中台变得更加轻量级和敏捷,降低了中台的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这样更有利于阿里进行颠覆性创新和跨界融合。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