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互联网发展看其如何改变金融

事实上,你不可能去做这些事情。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机会成本不一样,你去连夜排队买票的代价很大,你就少赚很多钱,他无所谓。你们成本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事实上,因为术业有专攻,虽然都是排队,人家就是排的比你好。熟能生巧之后形成的一些基本优势还是有的。从这个意义讲,大家都认为去了中介成本最低,我反倒不这么看,哪怕在流通环节,也是要做区分的,不是每个事物去了中介成本最低。

即使如同淘宝,目前来看,更多反映的还是一种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的中介(淘宝店铺)打败了另外一个不具备互联网技术(线下店铺)的情况,也并非是去中介的概念,另外,从一定意义来讲,淘宝本身也是个大中介。天猫倒是部分具备去中介的特征(很多店铺是直接生产商开店铺,也有很多也并非是生产商)。但是京东整体并不反映,京东的背后是线上中介打败线下中介。

这里核心讲述的其实是,无论什么原因,撇开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牌照和非牌照的原因,就在能力一致的情况下,中介都是不会被取代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比较性优势的不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去中介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都不现实的。我们学经济学,最基本两大基本假设,第一理性人假设。大多数人都是理性选择的。第二是资源稀缺性和人类欲望无穷假设。所以,只要是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比较性优势就是不会消失的,那背后中介体系必然是不可被取代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金融这个事物的产生背后的逻辑就是社会资源稀缺,这个大前提的存在,我个人认为“去中介化”就是不可实现的。必然需要中介存在。哪怕现在的金融中介消失了,事实上还是会出现一系列别的中介业态,可能叫法发生改变而已。但是本质他还是中介。而且还是金融中介。

从这个角度阐述,谢平教授的去中介论,我个人就不太赞同了,而且,谢平教授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极低,是促成中介消失的主要因素,我个人也是不赞同的。信息不对称这个事情反倒可能是金融中介产生的一个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大幅度降低是社会进行风险定价的前提,只有充分信息之后,风险定价其实才有可能,而风险定价的背后就是风险差异的认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看法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判断不一致。这个其实是市场化定价的基础。

市场上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同样的基本面情况下,有人卖出,有人买入,大家对其的风险预期是不一致的,最终博弈之后形成市场均衡的看法,其实恰恰反倒说明了信息对称之后,也无法解答风险判断的问题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