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社区团购时 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在团菜的同时,顺手团几瓶矿泉水或调味品,哪怕这些标品的价格没有优势(但也不能有劣势)。社区团购公司一般会欢迎这种行为,毕竟会增加GMV(也会增加一些重量)。另外,熟悉零售行业的人会赞成:标品也可以压缩成本、提供绝对低价,尽管空间没有生鲜那么大。举个例子,为品牌商和经销商去库存就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与传统电商相比,社区团购有一个巨大劣势:一般无法送货到家,因为商品太沉了。在低线城市,大部分社区团购用户都是去团长家取货,或者由团长义务送货上门。所以,在买标品的时候,用户理论上会倾向于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下单,虽然慢一点,但是远远更方便。那么,如果社区团购未来能解决送货上门问题呢?或者,如果社区团购公司能够将生鲜和标品的物流分开呢?那就完全是另一番场景了。 在非常长期的未来,还存在一种(好高骛远的)可能性:互联网公司把农业改造了,把大部分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从而让生鲜也变成了“标品”。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在几十年前,国内市场还不存在即饮茶、即饮咖啡这样的标品,甚至连饮用水都还没实现标品化。也许在我们这一代人退休前,真的能看到农产品变成以标品为主的行业。那真会是一番激动人心的景象,不过因为太遥远,为了防止挨骂,本怪盗团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而言之,在社区团购领域,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是: 市场一致认为社区团购无法平移、无法共享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和团队,但是对于两者之间能否形成某种协同效应尚无定论;我能想到的协同效应,是依托于大润发这样的本地零售卖场。 在初期,社区团购的杀手锏确实是“绝对的低价”,但是在长期,大家都希望发掘“中间人群”,只是这个人群的规模不好判断——如果规模很小,那么社区团购可能被证明是一种无利可图、又苦又笨重的生意。 在现阶段,大部分社区团购行为是围绕着“团长”的微信群进行的,但是大家都希望把流量导向APP,也都想说服投资者自己能独立于微信;如果这是事实,阿里、字节跳动等“非腾讯系公司”还有机会。 在可见的未来,社区团购在商品端的竞争集中于生鲜这样的非标品;标品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附加值不会太大。在很长的未来,生鲜或许也会“标品化”,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现在市面上关于社区团购,大约有1/3的讨论分析是围绕着“互联网公司是否抢了菜贩子的生意”“社区团购是否缺乏梦想和技术含量”“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不去造火箭和光刻机”等奇怪的道德绑架问题进行的。本怪盗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