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曾鸣:Uber没有网络效应,但有平台经济

从而为跟随者留下生存的空间。

  所以,规模经济的壁垒,比网络效应的壁垒要低得多。可以使用海量资本,进行密集轰炸而克服。这一点,从玩家的表现即可感知。5月中旬起,滴滴和Uber像进了拍卖会一样频繁举牌,不断更新自己的融资成绩:先是滴滴宣布获得苹果公司投资10亿美元;接着,Uber宣布获得沙特公共主权基金投资35亿美金;很快,滴滴宣布这一轮的融资远未结束,且将远超过Uber的35亿美元……基于规模效应的竞争,很快都会演变成军备竞赛。

  而这种军备竞赛,不会有大赢家。从历史经验看,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最有可能形成的,其实是双寡头,或者三寡头,而不是“赢者通吃”的格局。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航空公司和钢铁企业。即使是互联网行业,也已经有先例可循:视频行业。到今天,这么多轮的军备竞赛后,三个大玩家的寡头垄断格局暂时还看不到打破的迹象。

  平台的潜力还要看其广度和深度

  要分析Uber未来发展的潜力,就需要看一个相对简单的平台能否演变成一个足够复杂的网络/生态。Uber能够如此快速扩张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打车作为用户场景相对简单。这个简单的切入点在带来速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Uber发展成多边市场、复杂生态的潜力。这一点,与淘宝做进一步对比就更加清楚。

  暂时把两家公司发展的互联网基础环境的差别放在一边。淘宝要处理的是复杂的商品交易。为了完成这个当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淘宝逐步摸索出了在线支付、担保交易、信用评价、消费保障等一系列支持体系。淘宝早期发展速度并不算快。但一旦这些体系建立了,从服装等主打类目,很快走向“万能的淘宝”,几乎无所不卖。这是平台的横向扩张。在纵向,平台的拓展能力也非常强大,从零售到广告、营销、物流、金融、供应链……,逐步渗透。

  淘宝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自己有很大的扩张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范围经济。以淘宝为例,不同类型的卖家聚集在一起,不但可以分摊各种基础服务的成本,也能分摊获取客户的成本。淘宝的核心是商品的丰富性,不是简单的规模。互联网的所谓长尾效应就是源于范围经济。

  而Uber的司机,是个相当简单和同质化的角色。没有明显的范围经济,网络缺乏自主生长的动力。Uber在打车之外,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快递服务、送餐服务等业务扩张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这不是原有网络的自然延伸,而需要管理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