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商务“大额支付”方能盈利?

通信世界网


  作为一项便捷的移动增值业务,移动支付无疑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带来新的选择,咨询机构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也持有乐观态度。Gartner表示,预计到2012年,欧洲移动支付用户比例将从2009年的0.9%上涨至2012年的2.5%;北美地区的用户比例将从1.7%升至3%;而亚太地区及日本的用户比例也将从2%上升至3.8%。
 
  有人会问,既然前景如此乐观,移动支付在国内为何始终未能实现“大跨步”的发展,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营收。来自2008年全球移动支付产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哪怕是在移动支付产业相对成熟的日韩等国,运营商依然没有形成直接盈利。“对于还处在移动支付发展初期的中国,实现盈利更是难上加难。”来自电信研究院的专家开诚布公地告诉记者,“目前仍然是以提高用户粘性为目的。”
 
  营收面临“两难窘境”
 
  “中国移动目前在各地建立的移动支付试点,由于覆盖用户面太小,前期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确没有形成盈利。”南方地区移动公司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同时由于佣金比例不协调,导致中国移动在推广移动支付业务时存在瓶颈。”
 
  “以广东省为例,虽然在虚拟产品交易中,佣金比例还比较可观;但到了实体经济,佣金比例仅为5%,而这种回报率与中国移动前期投入的技术、人力及设备等必要渠道成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该移动人士进一步表示。
 
  而一些小商户也反映,实行移动支付业务需要从自身利润空间中提出销售额的5%作为佣金,分成比例实在太高;同时又要购置设备,延长结算周期,很多经营规模较小的商铺都表示难以接受,运营商的渠道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Frost&Sullivan高级分析师林起劲告诉记者,运营商由于受到国家相关规定的限制,为避免有涉及金融业务之嫌,运营商在实体经济中,如果仅靠一己之力,只能勉强在小额支付领域独立运营,比如目前在各地试行的一些移动支付业务,每日上限为人民币50元,每月上限仅为150元,可这种小额支付自身“本小利薄”,如果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很难成为运营商的盈利业务。如果运营商希望在移动交付中获取更大的渠道收益,则需要联合银行、第三方等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移动支付的产业链,这样做既可以回避法律风险,也可为用户实现“大额支付”提供可靠的资金渠道。
 
  盈利瞄准“大额支付”
&n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