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商务“大额支付”方能盈利?

bsp;
  既然小额支付并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运营商又为何如此热衷于推广如手机刷公交卡等这样的小额支付业务?
 
  前述移动内部人士也表示,中国移动如果能够留住既有用户,逐渐改变用户的小额消费习惯,并依靠移动支付延长用户生命周期,那么它所起到的作用远比自身形成利润更为重要,同时,通过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还能为产生丰厚利润的大额支付做铺垫,而这就是运营商的“如意算盘”。
 
  同时参考海外运营商的实际案例,也可看出,先粘住客户继而在移动支付领域实现“大额支付”确实能为运营商带来不错的“钱景”。
 
  来自Frost&Sullivan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日本,移动运营商NTT于2006年4月将移动支付业务渗透到消费信贷,用户可以进行小额和大额两种信贷方式。同年9月,NTT同日本另外3家非接触式支付品牌——东日本铁路公司Suica、bitWallet的Edy、JCB的QuicPay达成合作协议,共享支付平台,统一POS终端,由此日本的移动支付开始全速发展,截至2008年10月的数据显示,日本移动支付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这对于运营商拉动用户数量增长、延长资产运转周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新加坡,新加坡电信公司在2007年底开始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已与国家主要银行、信用卡中心形成合作,新加坡资信局预计,在移动支付广泛推广后,该平台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近6000万元新币的收益。
 
  由此可以体会,就在国内运营商不断为“亏本”的小额支付积极奔走时,其实背后蕴藏了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运营商希望通过产业环境的逐渐开放,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法力量,搭建一个拥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更多消费领域涉入的移动支付平台。
 
  摸索后向型收入模式
 
  而随着移动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逐渐提升,借助自身庞大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也可以找到脱离移动支付本身的更多盈利空间,如向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商户提供广告宣传服务,将盈利模式朝着产业链的后方进行延伸。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能够形成一定规模,那么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户加入移动支付,运营商也就将掌握一大批商户的数据交易资料。通过对于资料的分析挖掘,运营商可以针对不同商户间的交易特征,利用自身渠道如移动互联网、终端营业厅等提供诸如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服务,进而从中赚取一定收入。”前述移动人士这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