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型农业模式研究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和先进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国家的发达水平。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历代沿袭的农耕生活、走出农村农民土地的关系也在逐步发生变革。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是否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和产品、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等来设计和发展适合国情的新型农业?早餐会第702期邀请中贵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CEO程涣清先生作《关于“互联网+”新型农业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的主题分享。

  程涣清——现任中贵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CEO;中资金控集团中贵基金、中农汉麻产业基金合伙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公共安全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BCM专业委员会指导专家委员;曾任国家广电总局网络中心中数网研究开发部主任、总工;国家信息扶贫办副主任。在农业、机械、广播电视、金融等领域有过多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笔者深入到农村基层实践,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转变传统的低级的农业生产状态。下述有关观点基于本人的一点想法和体会,不代表任何就职的机构。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土污染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

  3、农民收入低。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导致农民收入过低。

  4、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人/畜力耕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限制了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 微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