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2018:引领、整合、泡沫与鲶鱼搅动

与此同时,生鲜超市自身也在持续进化。例如,“瘦身后”的中小型生鲜超市——盒小马与苏宁小店,较轻的资产模式有助于它们以更低的成本与更快的速度触及千家万户。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鲜超市的不断扩张,凸显的是线下门店的兴旺。

整合:科技赋能线下零售

近两年,线上流量红利的衰减与各种成本的居高不下,让各路电商的经营压力陡增。同时,“消费者主权”时代的来临推动了整个零售行业的价值链重构,消费者需求成为一切商业价值的原点;而顾客对于体验式消费的追求,也不断放大着线上购物的短板。人们终于意识到线下门店的价值所在——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切实的消费体验,还可以作为新的流量入口加以利用。

于是,我们看到,2017年的“新零售元年”里,线上巨头对线下门店的渴求,从BAT到美团、小米,无一例外地加入到实体资源争夺战中。比如,阿里入股新华都和高鑫零售,腾讯继续巩固与永辉超市的结盟,各种零售便利店主更是在“一夜之间”成了互联网巨头家的“员工”。

狂热的跑马圈地后,时间来到了2018年,行业格局已基本确定。此时,如何发力门店的精细化耕耘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成为了两个新的问题。

精细化耕耘门店,本质上还是通过对传统实体店的改造升级来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总结起来,在2018年,商家的做法主要有两个:

一是推动零售场景与其他场景的跨界融合,让门店内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感官刺激。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书店在售卖咖啡,大型商场里出现了室内花园,卖场里充斥着休闲娱乐元素,而前文所说的生鲜超市,也是零售与餐饮的跨界融合。

二是植入科技元素为门店增光添彩。2018年亮相于北京的苏宁“无人店Biu”为例,其最大亮点——刷脸支付黑科技堪称惊艳:只需事先在手机App中录入自己的脸部信息,便可实现购物全程刷脸买单,哪怕是做鬼脸、戴帽子甚至是遮住自己的半张脸也能够被识别出来。

至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其关键在于数据的融合。作为新的流量入口,线下门店想要获取消费者的近场数据,必须要依靠科技的赋能。仍以刷脸支付为例,除了消费体验外,其底层的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对入店人群进行包括客流量、性别、年龄、表情、偏好等特征在内的精准分析,让用户画像更加清晰明确,从而优化商品配置、提高转化率,并可以反哺线上,将所得数据通过线上反馈给厂商,帮助厂商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而精准地研发产品,规划营销策略。


分享到: 微信 更多